繁体版 简体版
502TXT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南极科考的冰火洗礼(3)

科考远征队从大连驶入太平洋,行经琉球群岛,开始穿越太平洋的两万公里茫茫旅程。

远征队的航迹是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东半球到西半球,穿越西风带,从南美洲南段的合恩角进入大西洋,在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补给、休整几日,然后再度出发,横渡德雷克海峡,驶入南极洲海域,当抵达麦克斯维尔湾的时候,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乔治王岛就在眼前了。

在方天际出发前绘制的航路图中,远征队从大连出发,依靠冲绳残波岬灯塔进行第一次定位,然后在深海航行4000公里,才能抵达下一个定位点所罗门群岛。所罗门群岛后面是斐济,过了斐济的灯塔,远征队就有连续一万公里的几乎看不见岛屿的航线。

要是搁在以前,这是一段并不轻松的航程。不是怕这一路上孤独,而是远征队看不到什么岛屿,没有灯塔辅助定位。离开斐济后,远征队就只能靠罗盘和星星,一头扎到南美洲西海岸线,然后依靠海岸地形匹配或灯塔定位出自己的位置,算出偏差多少,再决定怎么开往乌斯怀亚港。

但这次远征队的航行可就轻松多了。我在“终南”号上,和老方同一条船,他出发前如传统航海模式那样,细细地规划了航线,出发两天之后就发现基本不用对灯塔了。

1959年10月、11月,我们的六分仪卫星导航系统达到了4颗在轨卫星,在星座手册上有卫星经过不同区域的时间表。按照时间表划定的时间段,打开卫星导航系统,一会儿就能收到本船的精确经纬度坐标。

在经过经琉球群岛的时候,老方还特地和岛屿、灯塔的位置做了对照,两次定位的误差都是100米左右。这种精确度还要啥灯塔,还要啥六分仪——我是说测量星位定位的导航仪器,我们国家这个卫星导航系统名字叫六分仪,意思就是它和古代的六分仪作用一样。

只不过,仪器的六分仪精度不靠谱,熟手用六分仪定位误差十几公里,生手的误差就没边了,差1000公里的都有。卫星定位系统的六分仪误差100米,老方说我们现在航速18节,不算太快,所以误差较小,如果是跑20多节30节的军舰,误差会拉大一点,有150到200米,但误差200米在大海上也根本不算啥。

穿越太平洋的一个月,老方用卫星定位系统上瘾了,每天都查手册,有卫星过头顶他必定开机定一个位,在地图上标出来写上时间,最后在太平洋上划出了一条长长的弧线。

至于我,要管的事情又多又杂,出航后定期检查货舱中的仪器设备、房屋资材、通讯设备、取暖系统、运输车辆、船艇、飞机、食品、燃料、服装、零配件,掌握出航的科考队和工程队人员身体状态,没空天天守着卫星导航

……

航行了半个月,天天玩卫星定位系统不亦乐乎的老方终于遇到了麻烦事:“大北”号左主机高压油泵被柴油的杂质堵塞。作为船舶分队队长,老方守在通话器旁督促“大北”号的船员组抢修燃油泵,修了两个小时还未排除故障,老方差点就想坐直升机飞到“大北”号上亲自指导了。

最后终于在轮机工的艰苦努力下,停机漂泊三个小时的“大北”号排除了油泵故障,重新恢复了航行。

老方的事情解决了,我的事情来了:“终南”号上的一名工程队队员口渴,以为身边的罐子装的是绿豆汤,抄起罐子就咕噜咕噜两大口,结果那不是绿豆汤,而是柴油。

好家伙,七手八脚抬到医务室,他当即吐了一桶带柴油味的臭水,看身体反应好像还没吐干净,就去厕所用筷子沾了点翔回来让他灌水、捅嗓子眼继续吐,卫勤的医疗人员折腾了半天,最后这位同志像个面口袋一样躺在医务室打吊瓶,据说到了阿根廷他嘴里还能闻到柴油味。

躺在医务室打吊瓶的不只有喝错柴油的,还有晕船吐到脱水的。西风带又称暴风圈,常年七八级浪,船就像骑着浪头在走,这一路百分之六十的船员都有过晕船呕吐的经历。

经过一个月的航行,11月17日,远征队抵达阿根廷乌斯怀亚港,这个坐落在火地岛的小城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也是世界各国南极科考队公用的落脚点和中转休整站。

在乌斯怀亚我们终于有了风平浪静的休整时间,但也没持续多久。在加油、加水、就地采购一些食品和器材之后,远征队在11月21日离开乌斯怀亚港,向德雷克海峡挺进。

德雷克海峡在南美洲南端和南极洲之间,说是海峡,实际最小宽度都有差不多1000公里,是世界最宽的海峡。德雷克海峡不仅宽,而且终年狂风不断,海面漂浮着密集的大大小小的冰山和冰块。“大北”号和“终南”号不得不降低航速,在船头和驾驶室两侧加设了瞭望岗,船上的导航雷达也全天候地工作。

远征队越靠近南极,海面的景色越诡异。我们看见远处的海面上竟然有一团黑色的云,云下有一些白点。靠近之后发现那些白点是冰山,但冰山上方的云为什么是黑灰色的呢?这个问题我至今也没找到答案。

这段航程,两位曾随苏联科考船去过南极的同志肖虎军、林琪向我们讲了很多有用的经验,告诉老方如何区分冰山和浮冰;如何从大块的漂浮冰块之间穿过去;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明天要不要穿更厚的衣服,等等。

11月27日,远征队进入麦克斯维尔湾,乔治王岛就在眼前了。

乔治王岛是一个英国人发现的,那时候英国国王叫乔治四世,因此而得名。我们到这儿的时候,乔治王岛已经有一个科考站了,阿根廷的卡利尼站,我们是第二个。

……

抵达麦克斯维尔湾,我们还不能马上登陆,因为科考站的站址还没选定呢。

本来按正常程序,我们应该先选定站址,再从国内派远征队运送物资上岸建站。但这一次时间紧急,我们没时间耗费一个年度周期来考察站址了,但又不能直接硬上,因此远征队采取的方法,是用直升机在乔治王岛上空低空掠飞,用两到三天寻找一个最优站址,然后再上岸插旗,宣布中国的科考站完成奠基仪式。

卡-15直升机发动机发出隆隆声,从船尾的直升机平台起飞,飞向天际线上的乔治王岛。我们这次要快速选定站址,但是并不是胡来,而是有科学技术做后盾的:直升机上装了热红外扫描仪,飞机飞入乔治王岛,红外扫描仪能识别出哪些地方冰层很厚,哪些地方很薄,哪些地方是坚硬陆地。

两架卡-15直升机在27、28、29号连续工作了三天,在乔治王岛上找到了三个可选的建站地点,最后29号下午又飞了一次,飞回母船后,我、科考队的顾震潮、工程队的吴中泽开会讨论,从这三个建站点当中选择了一个位置最好的:乔治王岛上的菲德尔半岛。

首先,菲德尔半岛有3个淡水湖,在11月底时是液态水,水质良好,可以喝。

第二,这里地势平坦,有完整的大面积裸露的地台,便于建造科考站,甚至可以在离海不远的地方建造一条1500米长的跑道。

第三,有良好的半封闭峡湾,抗风防浪,海岸线长,滩涂平坦,便于登陆艇靠岸和履带拖车行进。

确定下来之后,11月29号傍晚,远征队的两条船挪动十几公里,来到预定建站的海岸线附近。

……

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12月1日之前把国旗插上南极洲的陆地,我们决定提前一天,11月30日插旗。

11月30日上午10时,这一天上午的气温是零下1度,南风,风力不算大,只有8级,天气晴朗,远征船队距离海岸线1700米。科考队、工程队、卫勤队、记者队全都做好了准备,依次登上三艘登陆艇改装的运输艇。

零下一度在南极洲是高温天气,我们都穿着夏装——南极洲的夏装,大概像现在的中厚羽绒服加防风面料层。冬装则是超厚羽绒服加防风面料层,除了衣裤之外,靴子帽子面罩也都是特制的。

1700米的距离登陆艇很快就到,海岸线我们空中侦察过,坡度优良,运输艇可以最大程度地靠近岸边,最后运输艇果然一直开到了离陆地两三米的地方,打开首门。开门的瞬间,新华社军分社的夏北海一马当先,扛着台摄影机就跳了出去。

夏北海身形矫健,那摄影机重量和一挺机枪差不多,他扛着飞跑,比我们所有人都快。

“北海!不如你再带面国旗去插好了!”记者队张涛队长在后面喊。

“张队、沈队,我是记者,我来负责拍摄你们上岸和插旗的镜头!”夏北海回头应道。

夏北海拍摄的短片后来收录入中国南极考察的纪录片,纪录片又被公布到了网上,这就是现在网上流传的那一段视频的由来。所以在这里我也得做个澄清:远征队里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不是视频里的科考队员、工程队员、卫勤队员,而是拍视频的这个人,新华社军分社的记者夏北海。

记者真的跑得很快,不管中国还是外国记者都一样。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