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02TXT > 仙侠 > 大唐:我爹是土皇帝 > 第206章 骚动,分外眼红

李世民终究还是没能忍住。

在冯智彧看来这曲辕犁等到八九月份的时候再放出去才是最好的,因为那个时候放出去的话等布置完了就能赶上种植冬小麦。

这样一来无论是声望还是管控都能够实现最大化。

但是李世民等不了了。

李世民可以说是一生都在为了声望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奋斗,而曲辕犁对于农耕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能给他带来无比丰厚的声望。

所以他等不了。

而消息已经放出,也正如李世民所愿那般产生了极大地震动。

李世民没有贪,他很直接的把曲辕犁的制造者是冯智彧这事儿给公布于众了,而且配套使用的爬犁也是如此。

于是冯智彧又出了一次风头,要知道他本来是想把这个好处送给李世民这个老丈人的,算是抚慰一下自己这老丈人为了名望而奔波的内心。

但李世民是个很聪明的人。

严格来说曲辕犁在大唐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是高州,那里的人都知道这曲辕犁是冯智彧拿出来的。

高州天高皇帝远,消息想要传到长安来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几年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即便如此李世民依然没有昧下冯智彧的功劳。

纸终究还是包不住火的,现在他把这个功劳昧下来的确是很爽,也能够让他的声望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提升的越高等到事情曝光的那天摔得就越惨。

所以李世民索性就实话实说了。

这样一来冯智彧再次被推到了所有人的面前,毫不客气的说这曲辕犁能让还在使用直辕犁的大唐在农业这方面的生产力提升三分之一都不止。

从两头牛拉着都费力的直辕犁到连人都能拉动的曲辕犁,这个提升可不小了。

只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李世民也藉此机会占了个光。

自贞观年号确立之后,李世民在民间第二次收到了任用贤才的名声,而上一次他让百姓们这么评价还是魏徵出名的时候。

这是一件好事儿。

这代表着玄武门的事情正在被淡化,而李世民上任之后天灾连连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在慢慢的消弭。

百姓们都是善忘的,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是能够给予他们温饱的统治者就是一个好的统治者。

先有土豆和红薯,后有曲辕犁和爬犁,这两次四样东西都是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的,是能够直接影响到百姓生活的东西。

在这四样东西的辅助下,人们也似乎愿意承认李世民这个皇帝了。

虽然可能李世民并不需要他们的承认。

民意民意,封建时代不知道多少人都在强调这个东西,但事实上能够造反成功的人并没有几个,因为造反是要有一个先决条件的。

和李渊从隋朝的唐国公变成唐朝的皇帝一样,造反是需要有势力支持的。

战争从来都是一个费钱的事情,不管是粮草还是武器都是需要钱的,在这样的硬性前提下一群普通百姓组织起来的反抗军是很难成气候的。

当然了,如果统治者做得实在是太过天怒人怨了的话就不说了。

张养浩在纵观历史之后留下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名句。

但是要知道历史上的名人所留下来的名句并不只这一个,还有一句“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从这一句上就能看出来人们对太平盛世有多么的渴望了。

而随着事情的发酵,作为李唐皇室和岭南冯氏这个联合目前最大的敌人,五姓七望也发现了事情有些不太对了。

现在民心几乎已经一边倒的朝向了李唐皇室,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他们不在意民意,但却又很在意民意。

民意对他们来说是在自己愿意的情况下虽是推翻皇权统治的一个保证。

现在大唐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已经有了越来越好的趋势,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的话怕是等以后五姓七望想推翻李唐皇室的统治会有些困难。

在太平且生活有保证的时候,谁又愿意跟着你去做那种脑袋挂在腰上的事情?

有肯定是会有的,但那些都是存着想往上爬的人,是想要权势的人。

可人人都想要权势,谁有去做那冲锋陷阵的马前卒呢?

眼看着舆论发酵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但五姓七望却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贞观二年的那场蝗灾对于五姓七望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岭南冯氏的四十万石的粮食让他们丢尽了颜面,而后来的盐价事件更是让这种情况加剧了。

他们现在仍然想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限制住李氏皇族,但却已经不能用原来认为最简单的方法了。

盐价他们已经撬不动了,他们手里的盐怕是还没有李氏皇族和岭南冯氏加起来的一半儿。

而粮食呢?他们短时间之内是不敢再动了。

若是再动,那他们恐怕要在几十年内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也不能再像隋朝时期那样振臂一呼就有无数人拥护。

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其他的办法。

贞观四年八月,大唐建国之后第一个外来的使节团终于还是到了。

只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使节团的特殊性,也不知道这个使节团的最后结果永远都不可能是善终。

因为,他们是倭国的使节团。

进入八月之后冯智彧的兴致就一直都不怎么高,整天都是蔫蔫的。

正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虽然冯智彧还没有见到倭国的使节团,但是在那个使节团进入长安的三天前他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自从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他就感觉浑身都不得劲。

他想整死这个所谓的使节团很简单,毕竟这个时代的信息和交通都不发达,想要悄么声的整死几个人很简单。

作为倭国的使节团,他们有朝一日是肯定要回倭国去的,到时候在海上弄点儿埋伏,然后再把罪名都推给海难,事情就能完美的解决。

但问题在于冯智彧的粪青情结上来了,他想要在长安就整死这群矮子。

后世有句话冯智彧很喜欢,二十八年的奋斗,两千万人的牺牲,换来的红旗你以为挣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

因此,随着倭国使节团的进京,冯智彧是一天比一天心痒难耐。

而心痒难耐的也不只有他。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